“缺电”再次成为今夏社会生活不得不面对的现实。拉闸限电是当务之急,却也是无奈之举,毕竟这是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的权宜之计。在新一轮电力增长周期到来之前,节约用电是应对“缺电”最重要的手段。但是,就目前情况而言,节电还只是停留在道德评判层面上的良好习惯,远不是一种社会责任。
现象:
节约还是浪费 悬于“一念之差”
照明限制、空调限温、工厂错峰……为了应对电力紧缺的局面,相关部门采取了各种各样的限电措施,意图不外乎尽量保障居民生活用电,同时尽可能地提高电能利用效率,套用俗语,这是“恨不得将一度电掰成两度用”。然而良好的初衷和现实总是存在差距,节电的倡导因为软肋的存在,到了用电者那里也不时地走样。节不节电悬于用电者的一念之差。
近日,相关部门要求,在市区“商业性用电除了保留经营所需的必要用电外,其他非照明性用电一律停止”。但是记者走访一些商业场所却发现,由于标准不明确,具体保留哪些用电,实际上是商家自己说了算,即便是明令禁止的灯箱广告,也还是有一些商家将其点亮。
在市区一家家电商场,记者看到有多台电视同时开机向顾客演示;在另一家大型商场,记者发现首饰专柜的射灯全部打开,珠宝首饰在灯光下熠熠生辉。但是,这些用电是否必要,却有不同的看法。一些在场的顾客认为,出于节电的考虑,这些用电并不必要。但是经营人员却认为,这些都是商场经营必需的照明用电。
另外,“有中央空调的场所,空调温度不得低于26℃”这一看似明确的规定同样枝节横生。记者询问了一些场所场地管理人员,发现对这个规定的理解并不相同。有的认为是空调温度预设为26℃,有的则认为是室温26℃。市电业局人士坦言,目前确实存在一些节限电标准模糊的现象,加大了他们监控用电的难度,对落实节电也产生了不良影响。
在居民家庭用电方面,长期以来,社会依靠宣传的方式提倡居民节约用电。但是,单一的宣传倡导对于增强居民的节电意识的效果并不明显,许多市区家庭的用电习惯依然没有得到改变。记者对此进行随机调查,当问及“是否有仔细考虑过生活中节约用电的具体措施”时,有七成的市区居民回答:“没有,按照平时的生活习惯。”由于限电以来,市区绝大部分家庭的用电不受影响,再加上电价上涨,居民用电仍然实行固定价格,节电与否对生活的影响并不大。而受到限电影响的郊区郊县居民,节电重要性的认识则明确得多。
而在占全市用电总量70%的工业用电,一些隐性的电力浪费也不容忽视。工业设备的陈旧、工艺的落后导致用电效率降低。尽管从技术角度看,目前的许多节能技术已经成熟,但是由于设备更换成本、时间等限制,节能技术改造在小企业中依然进展缓慢。南安一轴承加工厂陈姓业主告诉记者,虽然知道更换电机可以降低成本、节约用电,但是更换设备需要大量资金,还要暂停生产,小企业一般承受不起。
分析:
不实惠的节能难以推广
“是节能电器吗?”无论是在商场还是超市,消费者这样的问话不时传来。炎炎夏日,面对不可避免的能源紧缺问题,节能成为许多家庭购买家电时考虑的重要因素。但是,成本、标准、质量成为节能产品推广的三大瓶颈。这些实际上也凸显了节能产品推广上的薄弱环节。
价格高——节能产品“不经济”
据了解,目前市场上的许多节能产品在技术上已经成熟,但是,由于开发成本比较高,市场价格较为昂贵,使许多消费者在购买节能产品时打了退堂鼓。记者走访了市区一些家电商场,经营者介绍,由于价格较高,尽管普通居民选择节能型家电的意愿较强,但是最终付诸实施的却很少。
专业人士介绍:以一台1.5匹定速普通空调为例,其耗电量为1.3千瓦·时,如果夏冬两季运转180天,每天5小时,按0.60元/千瓦·时的电价来算,每年的空调用电支出700多元;如果使用能效比较高的变频节能空调,价格会高出800元至1200元,按照目前水平,省电35%,每年节省支出200多元,8年节约1500元左右。然而,8年时间可能就是一台空调的使用年限,更何况许多家庭一年开空调的时间甚至更短。这样一来,节不节能,从消费者最关心的经济角度来讲就没有意义了。
标准复杂——节能效能无定律
有数据显示,居民家庭用电中有80%以上来自于空调和电冰箱。因此,厂商们也热衷于在这些电器上打“节能”牌,“节能”显然已成为生产厂家最热衷的概念之一。
市场上节能家电不仅品牌众多,款式千变,其有关节能的宣传手段也是花招百出:一款冰箱称日耗电仅0.44度,另一款节能冰箱甚至宣称超越了欧洲能效A++标准,百升日耗电量仅0.25度;还有一款空调宣称能效比达到了5.0,远超国家标准2.6,使用这种空调,至少能够节省50%……
但是这些节能的数据是如何得出的,推销人员却语焉不详。有的说是经过测试得出,有的则说是国家认证的。据业内人士介绍,这些数据很多是理想状态数据,比如,冰箱所处房间的室内温度、开关门的次数、冷冻与冷藏的容积、存放食品的种类与数量等都直接影响着冰箱的实际耗电量。有效容积不同的空调,其测出来的耗电量也不同。在理想状态测出的节能数据与现实使用有很大的出入。
据介绍,国家早先曾发布过一个《房间空调器能耗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标准》,对什么样的空调能上市销售、什么样的空调属于节能型有所规定。但由于我国还未实行能效标签制度,目前市面上“节能”标注有些混乱。另外,近年来我国量大面广的耗能产品能效偏低,但商家往往以价格战来促销掩盖,极少向消费者明示能效指标,使得真正的节能产品难以推广。
质量隐患——顾客难以满意
近来频频发生的“电荒”,已激起相当一部分消费者的节能意识,市场上各种节能灯具也层出不穷。然而,记者在采访中发现,由于质量、设计、维护等问题,不少节能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却无法让消费者真正感到满意。
以8瓦的优质节能灯为例,如果价格为二三十元,测定寿命为5000小时,每千瓦·时电费以0.6元计,在使用寿命内,节约的购置费和电费比具有相同照明效果的40瓦白炽灯,可节约费用近100多元。然而,这是以满寿命使用为前提。劣质节能灯的使用寿命一般低于500小时,消费者如果买到劣质节能灯,则要多付出30元左右的费用。
据业内人士介绍,由于节能灯价格一般远高于白炽灯,一些小企业难以在品牌上与知名企业抗衡,就拼命压低价格,甚至粗制滥造、以次充好。价格的恶性竞争,还导致部分大企业不得不生产便宜的低档产品,而这些节能灯的品质也随之大大降低。普通消费者由于缺乏相关专业知识,根本无法辨别优劣。正是这些劣质节能灯影响了真正合格的节能灯产品的推广,让很多消费者形成了“节电不省钱”的印象,大大降低了消费者购买节能产品的欲望。
节能也是可持续发展
电力供应紧张已成事实。但我们还要深究为什么要节电?表面上看,节电是为了应对当前的电荒,只有节约有限的电力,才能缓和当前的缺电状况。然而,从更深层次的角度上看,节电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。
一直以来,GDP增量增幅和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提高让我们备感振奋。但很少人考虑过,在同样的GDP背后,我们所消耗的能源竟是发达国家的数倍。
节电从经济学角度来看,这里面有一个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的关系问题。在考核企业的经济效益中,能耗只能算经济成本,企业可以通过资金去购得。居民的家庭生活算经济账也大多如此。但在社会运转过程中,耗电消耗的不仅仅是经济成本,它同时伴生了许多社会性的问题,比如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、环境的污染等等。
这些社会成本,作为单个的企业或家庭是难以考虑到的,但它必然由整个社会来承担。可持续发展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,它实实在在地体现了经济发展的健康度。评价一个经济体系的健康指标,不仅仅是几项看得见的数据,更应体现在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上。节能节电产生的最大社会效益就是可持续发展,在短期内未必能被社会个体所认识接受。因此节能除了倡导之外,更需要通过政府运用法律法规和政策来引导。
出路 :
政策启动 打造全面节电城市
虽然节能的重要性已逐步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,在目前的情况下,由于市场成本和收益不能反映长远利益,严重影响了企业节能增效的意愿。在这种情况下,为具有公共事务性质的节能工作制定合适的政策显得非常重要。
记者从市经委电力科了解到,节电节能已经引起了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。省经委要求,我市今年6月—12月应完成34595.75万千瓦·时。目前相关部门已经制订了一套完整的节电方案。除了进一步加强节电节能的宣传工作外,开始启动一系列具体措施和制度。节电不再停留在意识倡导上。
结构调整和技术推广并重
据了解,我市将严格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,鼓励发展低耗能、高附加值的产业。凡是上年耗能5000吨标煤以上的项目,在提交固定资产项目可行性报告时,必须有节能、节电的专题评估内容,并报节能主管部门审核。同时,将根据国家已公布的淘汰目录,限期淘汰高耗能、低效率、污染重的工艺、技术和设备。
另外,对于高耗能“五小”企业,将继续做好关停工作,供电部门将停止对这些企业提供电力,对拒不执行者将追究企业和个人的法律责任。
同时,尽快推广应用节能技术。相关人士介绍,在生产领域的许多应用节能技术已经成熟。在我市,锅炉、窑炉、供热系统以及用气设备将成为主要改造方面。同时还将加快低效风机、水泵、压缩机等设备的技术改造。据悉,市政府已经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工业企业的节能技改项目贴息,各县区也应筹集专项资金予以节能项目的补助。